相信现在很多时候学生在了解了这所学校的一定信息后,就知道还需要去了解学校的分数线。因为学校是依据分数线来录取学生的,因此学生就需要知道自己的成绩适合选择哪些学校就读。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情况吧。
下关一中招生录取分数线
类别 | 录取分数线 |
定向择优班 | 510分 |
下关一中答题技巧
以中国史为例浅谈历史问答题回答技巧
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我慢慢发现,不少同学感觉即使认真地做笔记、背诵知识点,一到考试又会全然无从下笔,不知如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故很多同学将历史科目形象地喻为“文科中的物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的疑问推动我们不断钻研,以求慢慢地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的理性分析能力。
问答题类型从大方向上来说,一般可分成“根据材料来回答xxxx”,“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来回答xxxx”,“结合所学来回答xxxx”,“谈谈对你的启示”,“对于xxxx你有何看法”5类。第一类相对简单,之前已叙述过,故不再重复。第二类和第三类经常让同学们痛苦不已,要么寥寥数笔,要么不着边际的写一大堆话,但分都很低。要知道历史其实就是已经成为过去的人或事的集合。而对于如何将中国5000年的历史划分,众多专家学者已有很多高论,我不敢妄加议论。只是根据个人的看法结合一线教学的经验,觉得可以大致分成先秦到清、中华民国、1949——1978年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4个部分。
现不妨试给出一套我个人认为可操作性较强的公式:
若涉及“国内国外”这个公式,可并列到此公式中。接下来试论述此公式如何与4个阶段相结合使用。
若试题涉及的是先秦到清,众所周知这段历史非常久远,故需要将此公式先完整写出。(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事件,只要是有重大影响的,多少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所以多少都会有讲解和笔记),所以同学们要做的就是联系题目给出的问题,像填空一样,把自己记住、理解的内容填到公式对应的部分去。最后按照“有术语、分点、语言简练”的要求誊写到试卷上即可。
若涉及中华民国和1949年—1978年的新中国部分,因为较之于先秦到清,其年代较短,且距今很近,所以同学们要关注一下“对后世”有无影响,但重点要放在“对当时”。
若涉及1978年以后的新中国,由于这个阶段我们彻底结束了“左”,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数都要以积极的为主,也就是说同学们的侧重点应该是“对当时”的“积极”。
至于第4、5类“谈谈启示或者你的看法”,这种题的出题者的出发点是想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拓宽自己的思路,真正实现“读史让人明智”的目标。然而很多时候事与愿违,越是开放性的题,同学们反而越失分严重。基于此,我也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擦出同学们智慧的火花。
若是“谈谈启示”的题,多半会放在该问答题的最后一个小问上,这时如果没有思路,不妨将前几问的答案作为参考。举个例子:在上到“苏联和东欧剧变”一课时,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其剧变的原因有“苏联斯大林模式(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计划,文化上高度单一)的影响;各国仿照苏联改革等”。此时我便引导学生依据这些史实,得出一些启示。如“若想避免斯大林模式在中国出现,就一定要防止’三高’的出现。紧跟着继续启发学生如何防止出现‘三高’,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类似于要完善民主法治、要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要坚持文化上百花齐放来实现文化繁荣等观点”。同时“东欧仿照他国改革导致失败”,同学们马上又能脱口而出“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等观点。
而“对于xxx请谈谈你的看法”这种题,肯定会在材料或题目中给出一种或几种观点或看法。就这种观点或看法,来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即“我赞同/肯定、不赞同/否定、该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xxx”这几种模式。模式很容易记住,关键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观点。我的提议是先从题目中找出它在描述的是什么事或者什么人或者什么物,然后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所学,在草稿上写出对于该事或者人或者物的全面的评价。最后将题目的观点和自己所写出的观点对比,根据2种意思相符/相悖/不全面,来确定自己的答案是“我赞同/不赞同/该观点是片面的”。
每个学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不一样。同学们要报考心仪的选项,一定要了解学校的分数线。然后在最后的时间里抓紧学习。所以同学们选择学校还要根据自己的的文化分成绩,不能好高骛远,一点要根据学校的分数情况选择,这样被录取的几率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