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三中原是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时至现在,已走过了100个春秋。1921年,外国籍的天主教传教士,先后在蚌埠办起修道院。为了扩大影响,第二年又在天主堂附近办了一所小学,定名崇正小学。崇正小学开始只一、二年级,随着学生的逐年升级,到1928年前后,已发展成为六年制的小学。当时有一部分学生小学毕业后,仍留下来继续就读,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初中“戴帽子”班,这就是后来崇正中学的前身。1935年秋,女修道院在二马路(现在的凤阳路第二小学处)创办了崇正女子中学;1939年秋,男修道院在大马路天桥东创办了崇正男中。1945年抗战胜利后,天主教会组织成立了崇正中学校董会,将两所学校合并为崇正中学,设男生部和女生部。由于该校聘用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任教,加之学规严格,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优于一般中学,因之学校规模逐渐扩大。蚌埠解放前夕,崇正中学师生组织起来继续上课,迎接蚌埠解放。1952年元月,崇正中学由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1953年12月,学校迁到龙子湖区施家洼新校区,新建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室、礼堂、学生宿舍等建筑,教学设施较为齐全,面貌一新。更为深刻的变化是教育方针。“向工农开门”,使工农子弟迅速增加,1957年达到全校学生的70%。同时,开始发展高中教育。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曾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1958年10月17日,因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刘少奇同志亲临学校,视察了蚌埠三中。1958年蚌埠三中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64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成绩居全市中学首位。蚌埠三中自1984年开始,被列为对外开放学校,与日本国摄津市第三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先后四次接待外国友好人士的参观访问,1996年8月,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款兴建的“逸夫教学楼”竣工使用,学校的教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蚌埠三中现在是市区面积较大的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占地60000平方米。整个校园布局合理,富有文化氛围,是学习修业的理想场所。
进入新世纪,蚌埠三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全新办学理念,使这座栉风沐雨、崇正求真的老校,正在谱写出培桃育李的精彩华章。经过多年的努力,蚌埠三中已经打造出一支业务水平高、勇于改革、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蚌埠三中196名专任教师,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59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现有市级学科带头人8人,省、市级教坛新星16人,市青年骨干教师11人,多人次在省、市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近年来每年均有多人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先后共培养出13名安徽省特级教师,1名正高级教师。蚌埠三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达线人数逐年攀升,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道德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10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百年栉风沐雨,谱写出培桃育李精彩华章。回首过去,三中人自豪骄傲;展望未来,三中人任重道远,我们将承千年淮水文化之底蕴,扬名校之风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把蚌埠三中建设成教师成长的沃土、学生成才的摇篮、教育科研的基地、区域辐射的地方,建设成为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示范高中。